搜 索

当前位置: 首页 / 新闻中心 / 工布江达要闻

从“牛”谈起话小康 ——工布江达县金达镇叶村牦牛产业发展侧记

工布江达县人民政府

2020-09-11

来源:网信工布江达

【字体:

打印本文

驱车前往金达镇叶村,乡道两旁松柏渐稀,河水清冽,视野不断开阔,在临近村庄的最后一折,夏季牧场的壮美景色就出现在了眼前。近几年,叶村的牦牛养殖产业快速发展,草原生态不断改善,牧民的日子也越过越红火。

白露已至,平均海拔4500m的叶村即将迎来冬季,趁着现在水草丰美,牦牛膘肥体壮,牧民们开始对牦牛进行集中出栏。今天,达多正将自家养殖的23头牦牛装车,把这群牦牛全部安全装车是一项不小的工程,村委会主任次达、邻居仁朗、镇里的干部都赶来帮忙了。“我养的牦牛个个肥壮,参加过村里的牦牛选美大赛,养殖技术赢得了村里牦牛养殖老把式的认可。拉萨市林周县的客户早早地预定了我的牦牛,这不,今天他们就来收购了!”达多的言语中透漏出了丰收的喜悦。

装车完毕后,众人围坐在一起休息,达多煮了一壶酥油茶,慰劳帮手们。“以前也像现在一样,大家围坐在一起商量着怎么转变群众落后的思想观念,怎么提高牦牛养殖规模,怎么找到销售渠道……在草坝子上开座谈会成了我们村的一大特色”,村委会副主任次达打开了话匣子。有事好商量,有忙大家帮,成了村里人默认的约定。

在调解邻里纠纷和处理村际矛盾时,一场“草坝子座谈会”,就能把纠纷矛盾化解在了草场上,把问题解决在了源头上,村民的心气顺了,村里的风气和谐了。

“牛增草长”

这次出栏的牦牛都是2至3岁左右的小牛,当问及村委会主任次达原因,他笑着说:“这是村里牦牛养殖的诀窍。近几年牦牛养殖规模不断扩大,但是管理水平没跟上,草场养不了那么多牦牛,还经常因为牛群越界引发矛盾。镇里为此做了不少工作,帮我们出主意、算效益,还请农牧专家帮忙测算草场承载力,把科学养殖和草场保护讲明白、说清楚。通过不断宣传教育和实践摸索,现在村民主动控制牛群总量,自觉保护草场生态环境,也是在实践中发现2至3岁的小牛销售利润最大,还能促进牛群新老更迭,减少野生动物肇事,一举多得。

刚进9月,叶村就已累计出栏2至3岁左右牦牛205头,总计创收82万元,户均增收3.4万元,本月中旬按计划要再出栏40头成年牦牛,群众的收入还能再提高。

现在“草畜平衡”这一理念成为了村民的共识,村“两委”商量着把这项共识写进叶村的“村规民约”,带领村民把牦牛产业的致富路走远走长。

“牛强民富”

近年来,金达镇高度重视发展本地特色产业,根据全县畜牧产业发展规划,提出了“牧区一头牛”的发展思路,大力发展牧区牦牛养殖产业,群众收入得到了稳步提升。

谈及牧区牦牛养殖产业发展过程,金达镇镇长珠列说:“以前牧区群众普遍存在惜杀惜售的落后观念,加上养殖技术不科学、销售渠道不通畅等因素,牧区牦牛养殖产业发展缓慢,金达镇又是畜牧业大镇,属于典型的‘守着金山没致富’。后来在县委、县政府及上级部门的关心指导下,我们坚持做好群众思想工作,逐渐转变了群众落后的生产观念,点燃了群众增收致富的热情。我们把农牧专家请来现场教学,帮助提高养殖技术,镇里的党员干部还主动利用微信平台发布牦牛销售信息,帮助疏通牦牛销路。全流程的指导帮助群众发展好牦牛养殖产业,特别是对村干部进行重点培养,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,毕竟发展村集体经济的主力还要依靠村民和村干部。全镇的干部群众凝心聚力,真抓实干,大胆实践,大家逐渐认识到‘牧区一头牛’真的就是群众奔小康的‘大金牛’。

金达镇牦牛品质过硬,生鲜牦牛肉销售除辐射周边县市以外,更是远销四川省甘孜州等地,牦牛产业发展方兴未艾。